前车撞人后车碾死 交通事故责任如何认定
认证专家康兴言车友评论(0)添加收藏时间:2017-05-31 编辑:车主指南
一、前车撞人后车碾死
王某晚上骑电动车横穿马路,与一辆轿车发生剐蹭,摔倒在道路中间。跟在剐蹭轿车后正常行驶的车辆来不及躲闪,碾压到王某。王某被送到医院后经抢救无效死亡。经法医鉴定,后车的碾压是导致王某死亡的直接原因,而前车剐蹭导致的摔倒,并未对王某造成致命伤害。此案中前车逃逸,且无线索,后车配合交警部门进行处理。在处理中,办案人员对如何认定后车的责任产生了分歧。一种意见认为后车驾驶员构成交通肇事罪。理由是后车驾驶员在驾驶中未及时采取有效规避,致使王某死亡,没有尽到谨慎驾驶义务,应承担事故主要责任。第二种观点认为后车驾驶员并不构成犯罪。因为后车并未存在过错,而是在正常行驶过程中遇突发事件,不应定为刑事责任,应定性为意外事件。
二、交通事故责任如何认定
本文同意第二种观点,原因如下:
(一)需合理认定后车驾驶员是否存在过失。交通肇事罪是过失犯罪,在主观方面,驾驶员都会极力避免事故的发生,但客观上存在过失的可能。过失可以是认定法律责任的依据,但不能预见的情况不应归类于过失。“不能预见”是指当时行为人对其行为发生损害结果不但没有预见,而且根据其实际能力和当时的具体条件,行为时也根本无法预见。从认识因素上来讲,行为人没有认识到其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本案中,后车在道路上正常跟车行驶。遇此突发情况,应在正常人的合理应对能力范围之内进行是否存在过失的评价。如无明确证据证明后车驾驶员存在打电话、疲劳驾驶等情况,亦不能认定其存在过失。
(二)此案中不宜使用谨慎驾驶义务规定。笔者认为道路交通安全法中规定的谨慎驾驶义务是个相对开放的规定,作用类似于法律中“其他情形”这种兜底条款。在司法实践中,应严格把握和界定此规定的范围,不宜随意扩大解释,更不能将此规定作为交通事故定罪的万能条款。对于这种偶发意外事件,不应认为是犯罪。行为人的行为虽已造成损害结果,但其在主观上既无故意也无过失,如果意外事故认定为犯罪,则步入“客观归罪”的错误方向。
(三)不认定后车驾驶员构成交通肇事罪,并不意味着后车就可以免除一切责任。本次事故中,后车的碾压是造成造成王某死亡的直接原因,王某的家属可依无过错责任原则向后车主张民事赔偿。
在司法实践中,很多基层办案人员的处理方式往往是基于“人死为大”的原则,依托驾驶员有谨慎驾驶的义务的规定,认定造成被害人死亡或者受伤的后车负有责任,达到息事宁人的目的,以期追求较好的社会效果,避免受害方的不满及由此给办案单位带来的压力。笔者认为,这种处理方式显失公平,反而与初衷背道而驰,难以起到良好的社会效果。此做法牵强地解释了道路交通安全法的原则性规定,违背了交通肇事罪的立法精神和构成要件。如果后车的驾驶人因此被做出了有罪认定,更是错上加错,在法律效果上谬之千里。
推荐阅读:交通事故处理的程序,交通事故处理的期限多长
一、交通事故处理的程序发生一般的交通事故后,当事人应当立即报警,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接到交通事故的报警后,填写《交通事故立案登记表》并指派不少于二名交通警察对交通事故进行调查。交通警察到达现场后,首先应当向被调查人员出示工作证、执法证,表明执法身份;告知其享有的权利和义务;发送联系卡。其次,根据需要实施以下措施:1、组织抢救受伤人员;2、设置警戒线;3、引导车辆、行人绕行;4、如发生交通事故的车辆载有危险物品应当及时上报,依法处理;5、.....。查看全文>>
推荐阅读:交通事故中的间接受害当事人有哪些,对其如何赔偿
一、交通事故的中间接受害当事人有哪些间接受害人是指交通事故中致人死亡或致残使其劳动能力丧失,造成受害人生前或丧失劳动能力以前的扶养人扶养来源的丧失,依法应向其赔偿必要的扶养生活费的人。道路交通事故赔偿中的间接受害人,原则上为与死者或残者生前有扶养关系的人。间接受害人其实还包括交通事故侵权行为是侵害了她的丈夫,造成了人身损害,使得丈夫丧失了性功能,造成了对方配偶性利益的损害,丈夫是直接受害人,妻子是一个间接受害人,这是一个间接损害。是侵害。....。查看全文>>
推荐阅读:交通肇事罪怎样处罚,交通肇事罪能取保候审吗
一、交通肇事罪怎样处罚《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规定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根据《刑法》第113条的规定,从事交通运输的人员违反规章制度,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特别恶劣的,处。....。查看全文>>